- 活动内容
同济大学承载了我们青春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往事已成回忆,无数的精彩瞬间却通过影像被记录了下来。也许你的手中还珍藏着当年和老同学的合影,也许你还会不时拿出当年记录下的校园风光来回味。翻开尘封的相册,打开电脑中的文件夹,记忆中的四季褪去黑白,往日的课堂传出歌声,昔日的食堂又传来阵阵香气。今年恰逢同济大学115周年校庆,德国同济校友会与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共同举办“我和我的济忆”校友老照片征集活动,面向所有现居住在德国及留德归国的同济校友征集与同济相关的照片。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三位旅德同济校友艺术大咖担任评委,最终获奖的校友将获得精美同济大学纪念品。
- 照片故事

投稿人:翟宇彤,85建5 建筑学
照片说明:这些照片是1988年我们85建5班去福建土楼进行测量实习的时候拍的,当时住在村里的学校里,脸盆、蚊帐等生活用品都要自己带去。山里的交通也不方便,最后的几公里要徒步前往。虽然当时山里各种条件非常差,但我们完全不在乎,这是我们在大学期间最快乐的时光。

投稿人:翟宇彤,85建5 建筑学
照片说明:2015年我们入同济30年聚会,同学们旧地重游,看到山里的发展变化,感慨万千。

投稿人:管文林,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 10级
照片说明:同济雪景:10年12月15日上海大雪,南方的同学们很兴奋,在同济校园中堆了一个雪人

投稿人:管文林,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 10级
照片说明:中德足球队:11年10月16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中德混合足球队在赛前商量战术,足球队一半成员来自德国交换生。

投稿人:陈超逸,建筑设施智能技术09级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2011年4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本部樱花大道
人物:参加三行情诗节拍照游览的同济学生
事件:2011年同济大学本部樱花大道举办的三行情诗节,现场洋溢着青春的奇异和浪漫的诗意

投稿人:陈超逸,建筑设施智能技术09级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2013年9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门口
人物:2009级建智专业学生
事件:2013年9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举办毕业典礼,在德国留学的交换生们从德国各地飞回上海,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相聚,参加了比其他学院都要晚的毕业典礼。大家因为顺利毕业高兴地把学士帽纷纷抛到天空。

投稿人:陈超逸,建筑设施智能技术09级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2013年9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嘉定校区A楼(安楼)大台阶
人物:2009级建智专业女生
事件:2013年9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举办毕业典礼,从德国回国的建智专业的女生们相聚在以前经常上课的A楼楼下大台阶处,交流在德国的见闻和做毕业前的告别

投稿人:曹永焘,中德工程学院毕业-2011年入学航空航天类
照片说明:故事还要回到2011年高三的那个春天,班主任在一次校内活动中为了鼓励我们,开车带着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上海几座比较知名的大学参观。其实,想在上海同济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学学工科早已是我的目标。在当日的校园参观活动中,我唯独拒绝了参观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一直在联合广场等他们参观完毕,当时年轻气盛的我跟老师说:”我想自己考进去,以学生的身份去第一次参观这座大学“。2011年,我如愿以偿考入了同济大学,穿着粉色的高中班服,叉着腰,领口还开了一大截,拍下了这张照片。我在同济度过了我美好的本科生涯,如很多同济学子一样,我在同济学习又了德语,在德国求学至今。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赴德进修回校老师给学生授课
拍摄时间:1981年11月,地点:同济大学南楼教室
同济大学电气系冯志彪老师,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进修回来,给电气系7919班讲电工原理。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精心调试实验系统
拍摄时间:1984年6月,地点:同济大学电气系实验室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79级毕业班学生李克平在实验室调试变频调速实验装置。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第一届“中德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开幕式
拍摄时间:2009年10月27日,地点:同济大学综合楼报告厅
由同济大学、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共同组办的第一届“中德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开幕式,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前所长 RETZKO教授致辞,主席台上就坐的有时任校党委副书记防守恩、副校长董琦、交通工程系退学教授杨佩昆。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照片摄于2018年10月15日晚,同济大学校友之家,同济大学校友会德国啤酒节。
同济留德校友欢聚一堂,共饮啤酒,把酒言欢。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摄于2011年9月7日,德国德累斯顿,第二届中德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晚宴。
照片人物:同济大学防守恩教授、李克平教授;德累斯顿大学 Reinhold Maier教授等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摄于1982年5月, 同济大学大礼堂,建校75周年校庆大会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摄于2007年5月同济拜年校庆之际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楼前草坪举行的中德双石纪念碑落成典礼。
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和德国同济校友会名誉会长、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德国驻沪总领事海盾博士共同为“中德双石纪念碑”揭幕。
纪念碑由一块来自德国奥登森林的石英石和一块来自中国河北的汉白玉组成。两石之间,有一桥飞架,并题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象征中德间的桥梁和中德友谊。同济留德回国学友联谊会将秉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念,继续为促进中德两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摄于2020年12月31日晚,同济大学129礼堂,2021新年音乐会。

投稿人:李克平,电气工程系 1979年入学
照片说明:摄于2019年10月20日,同济大学校友之家,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啤酒之夜。
德国同济校友会沈国强副会长、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李克平会长,与同济大学防守恩书记、陈杰校长、郑晓蕾秘书长等共同举杯,笑颜欢庆 2019年同济大学德国啤酒节。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这张照片不知道是谁拍的,2006年存起来的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1996年11月9日,德国同济校友会在海德堡成立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同济校友会给母校100周年的献礼。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100周年校庆揭幕式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2016年5月,大学毕业30周年回到母校,来到校庆100周年时德国校友会和留德校友会共同共建的中的友谊双石前留影。

投稿人:沈国强,81材料87管理
照片说明:德国校友会理事拜会1930年代同济德籍教授弗里格勒。

投稿人:余安东教授,55工民建
照片说明:留德博士工程师汽车工业回国交流合作团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 2013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CAMT在法兰克福的首届年会暨成立大会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 2013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CAMT在首届年会在海德堡郊游时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 2019年同济大学啤酒节留德校友之夜活动上,方书记和陈校长应邀上台抽奖和颁奖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2019年同济大学啤酒节留德校友之夜活动上其乐融融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 2019年同济大学啤酒节留德校友之夜活动主持人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 2019年同济大学啤酒节留德校友之夜活动上留德校友们与校领导等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理事会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习交流并召开理事会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理事会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习交流并夜宿校友宿舍区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同济大学留德校友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合影

投稿人:刘国祯, 07同济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2017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CAMT年会在莱茵河谷U形弯郊游时合影

投稿人:王怡 中德学部校友
照片说明:拍摄于1999年,中德职教师资培训项目的合作双方GTZ和同济大学共同发起第三届中德职业教育研讨会,此为会议结束后的集体照。照片中有代表GTZ的三个职教研究所领导和德国专家和同济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和本人同时间在不莱梅大学进修的兄弟姐妹,已经失联多年,期待这张照片能帮着找回过去的留德战友!!

投稿人:林佳谕,13级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夏天,刚加入同济德国校友会的工作,理事会自发组织在德国图宾根市进行团建。

投稿人:林佳谕,13级中德工程
照片说明:16年到德国与同班同学第一次逛纽伦堡的圣诞市场

投稿人:刘逸晨 城乡规划专业 2014
照片说明:《叶落》 2017年的一个普通的夏末,我坐在西南二前的人工草坪发呆,天色阴沉,但思绪已经走远。

投稿人:刘逸晨 城乡规划专业 2014
照片说明:《工作室》 2019年底,当时正在赶城市设计的期末作业,整个学校只有北门外的e楼可以通宵。独自一人听着音乐面对着满桌子的图纸,可能这就是我的大学时光。

投稿人:刘逸晨 城乡规划专业 2014
照片说明:《疫情中的同济》 2022年3月,上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当时所有学生都不能返校,我散步路过同济时拍下了这张往日熙熙攘攘的正门口空荡荡的照片。

投稿人:张卫奇,留德预备部第一期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1979年10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西南楼
人物:留德预备部第一期,德语一班,德语老师:Mathias Servo aus Passau/Bayer
事件:1979年我们进入留德预备部以后,首先参加了历时三个月的德语基础教学,然后同学们被分到各个专业班级。

投稿人:张卫奇,留德预备部第一期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大约1980年6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大教室
人物:李国豪校长,赵其昌主任,其他老师以及德国官方代表 事件:留德预备班第一期结业典礼

投稿人:张卫奇,留德预备部第一期
照片说明:
拍摄时间:大约1980年4月
拍摄地点:同济大学某教室
人物:留德预备部第一期同学
事件:那时第一期同学都在上专业课,这是其中的一个考试的情景

投稿人:李东兴,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第一期研究生
拍照时间:2003年
照片说明:作为留德预备部第一期研究生,我在同济大学学习了一年半德语后于1983年离开了同济大学。二十年后的2003年,我回上海参加留德预备部第一期研究生聚会,与同学们一道回同济大学参观,拍下了这张照片作为纪念。